-
最後更新:2025-01-10
-
發佈日:2024-03-28
-
慧治Online Café
科技素養:善用AI深化學習
因應108課綱培育學生三面九項核心素養能力的目標,2024上半年慧治Online Café的主題為【引導自學,共創素養】,邀請教育各界專家、學者以及現場教師,以引導學生培育自學能力及素養能力為主軸,探討教師如何帶領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如同慧治合心育苗的理念,讓我們一同攜手種下名為希望的種子,將學生培育成長、灌溉茁壯。
重點摘要
一起進入ChatGPT的世界
就像每段跨國旅行至少要對當地有些背景認識一樣,要進入ChatGPT的世界也同樣要先了解其背後的原理與脈絡。與一般搜尋引擎不同,ChatGPT是一款「聊天機器人」,透過網路上獲取大量文本進行深度學習,透過跟它「聊天」的過程中可得到你想要的資訊。
在正式介紹ChatGPT的操作以前,百鴻課督拋出一個問題:「還沒有 以前,我們是如何 ?」,透過此一提問帶領老師們共同思考科技的發展如何優化教學,例如:透過投影幕可以讓知識從2D的文字轉變為3D的具體圖像,而ChatGPT的出現也引領著我們持續反思,當AI工具出現,身為教學者如何更有效的將工具運用於教學現場。
生成式AI的基礎操作
生成式AI在教學上的應用
以上功能包含了課前教師備課、製作教材;課中理解孩子的學習進行差異化教學以及課後評量測驗、學生自主學習等。回到「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初衷,百鴻課督點出ChatGPT能夠擔任初步引導的角色,教師在中後段就能有更多餘裕去做個別學生的關照與提升。
「會淘汰你的永遠不是AI,而是比你更會使用AI的人。」
有感於科技發展下教師們對於生成式AI的焦慮,百鴻課督強調課程設計才是AI世代的核心,當教師擁有了如此強大的工具,應該要更深入思考自己與學生的需求,當我們利用ChatGPT得到龐大的資料或架構,更有賴教師專業進行消化、重整,讓工具被人所用。在AI時代下,期待這些軟體工具能夠成為教師的神助教,在教學的方方面面給予協助,讓教學者可以更專注於學生的學習狀況,成為孩子適性發展的引導者。
Q1:想請問課督展示的「自主學習」課程機器人一定要升級至ChatGPT 4.0才能使用嗎?如果我已經付費升級的話,哪邊才能找到自主學習機器人呢?
這3隻協助學生去做自主學習的機器人現在已有開放公測,不過仍然要使用ChatGPT 4.0才能進入測試。我們的開發團隊在自主學習領域已經有五年的課程研發經驗,能精準抓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節點與需求,目前與研發廠商仍在討論中,最終會看到的是一個雲端平台,若有更完整的平台未來會再提供給大家。
Q2:如何使用ChatGPT在大數據中找到知識的節點?能否再多說明一點?
因為ChatGPT的大數據是來自於期刊論文、Twitter上的文章、維基百科等等,所以它所切的知識節點是由它所蒐集到的數據去切。我測試過非常多次,甚至是很冷門的知識,ChatGPT不只能夠回答出正確的答案外,若你的指令夠明確,它能就你設定的年齡去做切分,且切分的知識節點都蠻精準的。
Q3:請問如何指定畫風呢?有哪些不同的畫風?
想跟各位老師分享,以剛剛實際操作的案例,我想請AI畫出一幅皮卡丘站在101前面,但要用何種畫風就必須請教藝術專業人員,所以比起技術的訓練,未來的時代需要我們使用更高、更哲學性的思考去帶領孩子。
Q4:如果沒有付費的使用者也可以使用ChatGPT機器人嗎?
只能有限度的使用一個。在ChatGPT畫面左下角,點選你的名字,會有一處可以輸入你的期待來自訂GPT,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您希望ChatGTP了解那些關於您的資訊,以便提供更好的回答?」,另一個是「您希望ChatGTP如何回覆?」,自訂完成後它就會根據你的設定進行回答。
Q5:有何好方法可以用來確認AI給的東西是否正確?
在數位時代我們所搜尋到的東西正確與否還是要透過多方比對來審慎看待,學生從ChatGPT上得到資料,教師還是要去跟他進行確認與討論,更重要的觀念是教導學生使用的習慣「千萬不要複製貼上」,而且如果只使用最初階功能的話,其實學生複製貼上的內容很容易分辨。
就我個人的經驗ChatGPT上產出的文章去做相似度比對,讓人驚訝的是比對出來的相似度是低於2,所以是很難比對出來,目前各國家也還在擬定相關策略,在使用上還是要教會孩子使用倫理,第一,ChatGPT如果未滿十三歲要使用必須要家長同意;第二,學生若使用於報告上需要加註來自於什麼AI工具。
Q6:請問針對高中職英文科老師,有沒有推薦的AI工具及使用方法?
因為現在AI功能很強大,比較沒有針對單一個領域去做,不過你只要做特殊的設定,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例如:可以練習口說對話,也可以設定成,當我口說錯的時候可以請它糾正我,而且現在的語音還會有抑揚頓挫跟中間喘氣,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更多。
Q7:AI的成品是否有辦法可以辨識?
目前學生的閱讀理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以現階段來說AI產出來的內容是以文字呈現,所以很多學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另外也有許多學生容易沒有經過思考就複製貼上。基於這兩點,建議老師可以使用分享功能,去看見學生跟AI對話的脈絡,就可以清楚掌握學生的內容是從哪來的,也可以回溯學生的學習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