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治Online Café
思辨素養:具備思辨,看見改變
因應108課綱培育學生三面九項核心素養能力的目標,2024上半年慧治Online Café的主題為【引導自學,共創素養】,邀請教育各界專家、學者以及現場教師,以引導學生培育自學能力及素養能力為主軸,探討教師如何帶領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如同慧治合心育苗的理念,讓我們一同攜手種下名為希望的種子,將學生培育成長、灌溉茁壯。
呂宥聖
將思辨素養落實教育現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臺灣領導未來協會營運經理
|呂宥聖
重點摘要
108課綱談的「素養」 與「思辨教育」的關聯?
在過去,臺灣的高中課程鮮少提及「思辨教育」,多數學生只有進到大學的通識課或文史哲學類科系才有機會接觸到相關課程。LFT(Lead For Taiwan ,臺灣領導未來協會,以下簡稱LFT)的兩位創辦人陳孝彥及林佑良因個人求學經歷,發現臺灣在思辨教育資源上的不平等因而決定創辦臺灣領導未來協會,致力於將思辨教育落實在體制內,讓學生從國高中甚至到大學不需要花費高額補習費也能獲得平等的教育資源。

為何需要思辨教育呢?隨著108課綱的實施,「素養」一詞頻繁出現在教育領域中,而思辨教育正是落實思考素養的方法,透過思辨教育讓學生學習提出問題,並從中分析、評估、反思,進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精神,然而 108課綱雖方向正確但並無完善的配套措施,造成師生間負擔變重,作為體制外的組織,LFT可以更靈活地去對應體制內教育現場的需求,提供增設選修課程的方案進到校園,這也正是組織成立的使命。

LFT臺灣領導未來協會的品牌使命即是「透過教育,讓全臺灣的學生具備思辨能力!」

思辨涵蓋的範疇及養成
了解思辨教育的重要性後,接著的問題便是「思辨」命題之大,且經常與某些詞彙一同出現,其中的關聯為何?曾有一說:「哲學是科學之母」,宥聖老師回答思辨和哲學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或者說哲學是將思辨落實到極致的一門學科,在哲學領域中有更抽象的邏輯推理、命題、論述等方法,例如:形式邏輯雖不是生活中的口語化工具,但在邏輯思維的訓練上是非常高效的;相較於實際的議題討論,哲學命題則更傾向討論價值觀、理念等抽象命題。

而「批判性思考」正是透過思辨成為一種具體的實踐方式,宥聖老師在講座中提出一個簡單的問句引導思考:「傳說對決是最熱門的手機遊戲。」透過分辨例句中的「分析」與「評論」,從中找出句子裡模糊的定義及標準,進而發展出批判性思考以及自己的價值觀。總結來說,思辨、哲學和批判性思考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哲學提供了理論基礎,思辨則是實踐這些理論的一種方法,而批判性思考則是貫穿其中的核心能力。這三者共同促進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更深入、全面和理性的思考。
截圖 2024-05-25 上午9.58.04
截圖 2024-05-25 上午9.59.56

宥聖老師透過例句解讀其中的疑點及主客觀的概念

教育現場的實踐與挑戰
回歸教育現場,在課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們如何讓討論更深入且過程中應扮演什麼角色?
宥聖老師認為,如果是在較低年齡層的課程中,其實討論本就較難深入,例如:國中小的思辨課程中其實是讓孩子習慣「思考」、「分辨」兩件事,所以未必是要針對單一題目、議題進行通盤、全面或深入的討論,教師的角色會是著重在營造環境與習慣,例如:提供大量的素材、題目(最好是取材自生活)或是頻繁地延伸學生的回答,讓學生理解思辨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也可用的;若是高中生則能夠在課程設計上層層遞進,也就是在設立最終目標後,再試圖將目標拆分成細小區塊最後組裝起來。
例如: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容貌焦慮的成因並找到解決方法⬇
‣ 需先請學生找出心目中最完美的長相(公眾人物)為什麼這樣是完美?
‣ 你覺得自己跟他有相似性嗎?
‣覺得自己外貌上有什麼優點嗎?
等層層遞進,避免在最一開始就提問「完美是什麼?」、「外貌能帶來什麼?」等開放性的問題。 在選題上,由於思辨課目前為選修課,尚未直接與學科嫁接,因此其選定的議題環繞著以SDGs延伸的29個被探討的未來議題,不過宥聖表示接下來有意發展與教師共備,將會率先朝社會科及國文科著手進行。
截圖 2024-05-25 上午9.40.07

LFT課程內容設計目前分為思辨課及議題課

透過e-Peer解決課堂中的困難
宥聖老師提到目前在學校進行思辨課程時所遇到的困難,例如:課堂參與度低、作業品質差、無法即時且長期的掌握學生學習狀態等等,像是作業品質差是因為學生對作業缺乏想像及模仿的競爭對象,宥聖老師透過選出優秀的作業分享在【e-Peer共學平臺】上,以具體的語句來引導,並且適時表揚鼓勵同學來提升班上的作業品質。又或者以前由於課堂都是使用紙本學習單,不易保存及追蹤,而e-Peer將學習單電子化,且批改功能可以線上即時回饋且能給予個體化的修正方向,並在後續鼓勵學生訂正後重新繳交,這樣的功能也有利於教師更好的追蹤學生的學習狀況。宥聖老師也特別提到,e-Peer「學習點」的獎勵機制,有助於提升學生優化自己的內容,並且拉近師生距離。宥聖老師透過將e-Peer加入課堂當中,讓數位工具協助解決了很多課堂挑戰。
截圖 2024-05-25 上午10.19.46

e-Peer解決課堂中參與度低、紙本作業不易保存等問題

LFT對未來的展望
思辨教育在目前的教育現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尚未與學科嫁接、難以提供具體評量規標給學生,思辨仍是現今資訊爆炸時代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宥聖老師提到LFT目前透過在高中開辦思辨課程、寒暑期營隊,以及培育大學生成為培訓講師,來打造思辨教育的正向循環系統,也期許在未來能夠發揮民間力量,成為推動臺灣思辨教育的有力推手。
截圖 2024-05-25 上午9.36.35

LFT的思辨教育循環系統示意圖

Q1:思辨課程選題的時候會如何定題目?是從國文、數學、音樂等科目中抽取嗎?
思辨教育應該必須要涵蓋在各科,包括國文、數學、音樂等各科目。
LFT的操作方法目前是開設選修課而不是正課。在選修課中會實際抓取一個議題,目前是以SDGs面向的議題為主,並且主要是將課程分為兩個部分:思辨方法論的培訓和實際議題的探討。未來可能會與老師合作嫁接學科,使思辨課程與學科更緊密結合。
Q2:思辨素養在108課綱下有什麼樣的影響?
108課綱的調整理念很好,尤其是「三面九項」的概念,不過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克服不了體制中對應試的需求,造成師生負擔都變得更重,而若是要加開這方面的選修課,老師除了要花額外的時間備課,也不會得到額外的薪資報酬,可能造成老師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即便方向理念立意良好,但實務上仍需解決配套措施不足的問題。
Q3:我們要以何種方法跟上全球時代快速的改變,學會在真假新聞言論中理性思辨?
這必須討論到定義的問題,「理性」等同於客觀嗎?如果今天指涉的理性除了客觀之外,還包含明確的推理、論點是否清晰,那這就需要更全方位的思考。但若要回歸評判新聞真假仍有些簡單的方向,像是確認資料來源,其背後是否有牽扯商業的利益關係而導致報導不中立,或者可以調查作者的背景,看他是否長期在耕耘某些領域的報導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做初步判斷的標準。

本篇文章及影像資料已獲得當事人同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