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合心育苗計畫期中交流
第四屆合心育苗為了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本次將計畫執行的時間為一學年,不僅有更多時間規畫教師研習,陪伴老師一起增能素養教學,同時固定於每學期的尾聲舉辦交流,讓參與計畫的老師們都能交流、分享經驗,聽聽其他夥伴的教學秘笈及應用 e-Peer共學平台 的成果。
目錄

更多元化的鼓勵方式

關西高中 生涯規劃科 曾泰峻老師

曾老師覺得 e-Peer共學平台 比較像社群軟體,比起Google Classroom,學生更快上手使用,加上暱稱功能可以讓學生們安心的留言互動,減少月暈效應及偏見。談到如何鼓勵學生?曾老師分享到,如果學生有主動協助同學、協助輔導室庶務或任何正向行為,他都會發放「學習點」來鼓勵同學。接著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出應用方式,達到獎勵共識,如分成個人奬和團體奬,得獎的同學都可以換取到一些小特權,像是聽老師唱一首歌、可以換座位、團體出遊活動機會等,而非用「物質」的方式來獎勵學生。
曾老師鼓勵同學們互相留言、學習同理、表達支持
讓同學多留下日常生活的心得,養成記錄習慣。

見賢思齊的同儕效應

海星高中 物理科 簡范佐老師

本學期簡老師與師大地理系盧沛文教授合作選修課程,希望帶著同學從環境的監測中思考聲音與地理的關係,並在期末產出學習歷程。在課程中,簡老師請學生摘要每一次的演講紀錄,並分享到 e-Peer 的學習圈。他也發現到學生用筆電紀錄不僅可以立刻截圖加入筆記之外,還透過網路搜尋,補充更多資料。比起過去上課的情境-學生常常聽完演講就忘記了,沒有留下任何記憶與紀錄,用e-Peer可以即時將學習資訊記錄下來,就會有許多資料可以事後整理。簡老師也觀察到這樣的模式在平台上有見賢思齊的效果:如果第一篇分享出來的貼文內容很充實,其他同儕也會進行觀摩及跟進,整體的貼文品質都會提升。
同學將e-Peer當成聆聽講座時的記錄工具,事後整理完資料更豐富

看見孩子質性的改變

台東高商 藝能科 顏欒權老師

跟其他學科不一樣的是,音樂科的顏老師面對到的挑戰是,他教授的彈性課程不需要評分、也不需要考試,導致學生上課不專心,常常滑手機。顏老師在 e-Peer 上開設了【唱歌學英文】學習圈,在課前請學生先在學習圈預習課程素材(如:一首歌),並在平台上分享他們的賞析結果和心得,鼓勵他們盡量使用英文,練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由於 e-Peer 支援多種格式紀錄的特點,同學們除了可以直接發布貼文,也有人唱歌錄影並上傳與同學分享,讓顏老師看到學生質性的改變。
顏老師發現學生用多樣化的方式表現自己,可能是用英文回答問題或唱歌錄影

延續師生間的互動與對話

嘉義女中 數學科 謝沛潔老師

謝老師帶學生在 e-Peer 平台上做週記的撰寫,過去用pdf檔案的表格給學生填寫,但批改完、發還給同學後,就不再收到回覆了。現在透過學習圈內的作業模式,不僅可以自行設計提問架構引導學生反思及回答,在檢閱、給予回饋後還可以與學生做一對一的對話,使得師生互動更有延續性。
謝老師運用自己設計的提問引導同學撰寫週記

耐心傾聽,看見孩子態度的轉變

虎尾農工 國文科 石學翰老師

石老師分享他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同學表達出對於「寫作業」的負面情緒、拒絕繳交作業時,他先保持平靜、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意見,希望可以陪伴學生從過去對「作業」的負面印象中跳出。而 e-Peer 提供了一個友善的社群介面,讓老師可以結合課程教學,讓學生更容易分享自己的學習紀錄;石老師也透過不斷地提問與鼓勵,發現到學生的學習態度跟過去不太一樣,反而會主動積極詢問老師課業上的問題,並開始主動繳交作業。
石老師將【文學冰山理論】課程教學結合e-Peer,帶著同學賞析古文
e-Peer 好上手的社群介面,讓同學輕鬆地記錄學習心得

素養結合教學情境

花蓮高商 國文科 邱亦縈老師

邱老師參與了這學期慧治教育協會舉辦的教師增能課程與顧問諮詢,並思考了更多能把同學自然帶入學習的課程情境。從國文切入歷史、社會生活議題,並考量到商科學生的特性,從飲食文學展開,降低學生對國學=枯燥的既定印象。以國文課程-種樹郭橐駝傳的內容為出發點,讓學生規劃並著手執行一個行銷企劃案,將國學體驗轉變成學生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素養能力。
邱老師內化教師增能課程的內容,嘗試將素養教學融入國文課

適性化回饋,保持孩子的學習動力

慧治教育協會 林楚芸老師

林老師本學期在 e-Peer 平台上開辦了慧治多元學習課程「企劃撰寫」,採「半自學型任務」方式,透過「多元課程區」和「學習圈」來經營學生社群。林老師先將企劃相關的參考資料放在多元課程區提供參考,同時也請學生自行去查找、篩選補充資料;後續邀請講師線上說明企劃的概念和撰寫技巧,並讓學生實際撰寫企劃作為作業提交,最後期末匯整出一份「企劃案學習歷程」。
林老師表示由於多元學習課程都是線上課程,無法面對面與學生直接溝通,在追蹤學生的作業時更需要主動提醒,並透過以下幾種方式讓同學保持學習動力:(1)給予學生更細緻化的作業回饋,避免讓學生覺得被忽略;(2)發放「學習點」,讓學生對「被鼓勵」更有感;(3)透過「悄悄話」一對一關心學生進度,學生容易放下心防,與老師討論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而期末時許多學生也表示「半自學」的方式很棒,有更多機會看到別人的優點、增進自己的視野。
林老師採用「半自學型任務」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
提供不同型態的階段性任務,幫助同學累積「歷程」
聽到這麼多教學應用的故事,與會的老師們紛紛表示收穫非常豐碩,也學到更多不同的平台應用方式,有機會可以在下學期嘗試。本次的計畫期中交流,來自22所不同學校,共計27位參與教師們,一起在線上實踐了教學觀摩、交流共好的理念,有了這樣的社群支持與陪伴,期望下學期可以看見更多教師、學生的轉變,綻放出更不一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