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治Online Café
創新素養:e-Peer共學,跨域共享
因應108課綱培育學生三面九項核心素養能力的目標,2024上半年慧治Online Café的主題為【引導自學,共創素養】,邀請教育各界專家、學者以及現場教師,以引導學生培育自學能力及素養能力為主軸,探討教師如何帶領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如同慧治合心育苗的理念,讓我們一同攜手種下名為希望的種子,將學生培育成長、灌溉茁壯。
重點摘要
  • 張瑜芳老師:e-Peer提供完整引導架構,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歷程檔案的基本概念。
  • 王瑞文老師:同儕之間良性競爭的學習風氣,比老師苦口婆心督促更有成效。
  • 謝沛潔老師:學思達教學法結合e-Peer,訓練學生思考、表達、統整能力。
  • 劉國有教授:生成式AI蒐集資料搭配e-Peer彙整素材,產出豐富且完整的學習歷程。
歷程引導架構,建立正確學檔概念。
新竹縣立湖口高中 藝術生活
|張瑜芳老師
在老師們的教學生涯中,難免會遇到對作業抱持敷衍了事心態的學生,而在湖口高中教授藝術生活的瑜芳老師也不例外,總會在期末收到僅有一張圖片甚至只有一串網址的作業。瑜芳老師深知,在108課綱制度下學習歷程檔案對申請入學的重要性,於是在參加上學年慧治online café聽聞其他老師運用【e-Peer共學平臺】產出學習歷程的經驗後倍感驚艷,進而申請加入合心育苗計畫,將e-Peer引入課堂。

隨著湖口高中70週年校慶的到來,瑜芳老師受學務組長之託,要為學校開發的實境解謎遊戲【探險湖中憶起來】製作各關卡的背景音樂,瑜芳老師帶領高三兩個班級的學生一起執行,透過課程的細化,階段性引導學生製作音樂,並運用e-Peer學習圈作業功能,幫助學生運用課堂時間記錄下每堂課的創作過程。
1-1

瑜芳老師帶著高三學生創作實境解謎遊戲【探險湖中憶起來】背景音樂,並運用e-Peer記錄過程。

1-2

瑜芳老師透過音樂剪輯軟體Bandlab讓同學進行共編

而為了創作出每個關卡獨特的背景音樂,瑜芳老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各個指定地點錄下專屬的環境音,並將音檔融入到BandLab軟體進行共編。待遊戲順利上架後,在e-Peer學習圈中設計作業,引導學生實際遊玩、互相賞析、並寫下心得與反思。與此同時,瑜芳老師也帶領著高一音樂課的學生一同體驗,除了蒐集心得反饋製成圖表之外,也將遊玩過程錄製成影片,成為高三學習歷程檔案的成果素材。

到了期末,瑜芳老師讓學生自行運用熟悉的工具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但老師提到,很多學生其實到了高三,對於學習歷程的概念仍未建全,所需的架構、方向還一知半解,而e-Peer歷程製作功能提供了完整的引導架構,讓學生能夠跟著引導,彙整平時累積的貼文素材,既不必重新想內容,還能直接排版編輯,同學們表示「歷程模板可以直接套用,很方便。」、「e-Peer的引導提問,幫助我更有效率的梳理歷程脈絡。」
1-3

運用課堂時間帶學生利用e-Peer歷程架構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1-4

學生表示有了e-Peer,能夠有效率的疏理歷程脈絡,還能直接套入模板,非常方便。

既然學生離不開手機,那就讓手機成為引導、記錄的工具。
成大南工(臺南高工) 化學實驗
|王瑞文老師
已有教學經驗多年的成大南工王瑞文老師,見慣了學生百態,在發現Z世代學生擁有面對學習容易放棄及沈迷手機的特性後,決定改變舊有的教學思維,在參加慧治教育協會於2023年舉辦的暑期教師交流營後,轉念一想「既然學生離不開手機,何必強制抽離,不如讓它成為一個引導記錄、討論、分享的工具」,於是選擇加入了合心育苗計畫,讓【e-Peer共學平臺】成為教學的利器。

「教學是一條長遠的路,學生不需要你一下就教得很好。」自稱是數位傻瓜的瑞文老師認為引導是需要時間的,起初自己也對各種新的數位工具充滿恐懼,但仍會安排自己每天學習一點點,在正式將e-Peer引入課堂後,為避免初次接觸學習歷程檔案的高一學生感到負擔,也用了一樣的心態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提升記錄能力及累積學習成就感。
2-1

瑞文老師認為,學生既然離不開手機,那就讓它成為引導記錄的工具。

2-2

「引導是需要時間的。」瑞文老師先指引同學從實驗基本資訊開始記錄,慢慢進階到撰寫心得、反思。

使用e-Peer初期,瑞文老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每週實驗課程結束後,讓學生們互相溝通討論在e-Peer貼文需呈現什麼樣的內容及照片。起初同學並不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但在執行一陣子後,老師發現學生開始除了更能抓住照片呈現的重點之外,也開始會去觀摩並吸取優秀作品的精髓,自我改進,不僅扣合了「最有效的學習,就是從模仿開始」的理論,學生也會互相在貼文回饋鼓勵,在班級內營造了良好的學習風氣。

「課堂是學生的主場,比起老師不斷督促,同儕力量所達到的學習效果遠超乎我們想像。」瑞文老師的課堂設計要求學生在學期中、學期末各完成一篇學習歷程檔案,在期中大多數人還對學習歷程浮光掠影之時,瑞文老師會找幾位優秀的同學分享自己的作品,當同學驚覺有人做得比自己好時,會產生競爭心理,互相請教、學習,在這樣的良性競爭與同儕影響下,到了期末,學生作品的完整度與豐富度也有了大幅的進步。
2-3

隨著每次的貼文記錄,同學開始調整拍照所呈現的重點。

2-4

透過期中、期末兩次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學生成果大幅進步。

貼文讓學生互相觀摩、改進不足。
嘉義女中 魔術 x 魔數
|謝沛潔老師
第二次參與合心育苗計畫的嘉義女中謝沛潔老師,初次接觸【e-Peer共學平臺】的契機是在一次學思達的聚會上,透過虎尾農工石學翰老師的介紹所識,後便帶著數學科任班及導師班加入了計畫,期望夠過科技工具的輔助帶領學生認識學習歷程及建立記錄習慣。而身為學思達教師團隊的成員,沛潔老師平時會在e-Peer學習圈設計引導提問,帶著導師班的學生一邊進行週記的撰寫與班會的記錄,一邊訓練學思達教學法所注重的思考、表達、統整能力。

而這學期開設一門跨班多元選修課程「魔數・魔術」的沛潔老師,認為可以再次借助e-Peer的力量,讓學生透過有趣的魔術,學習與之息息相關的數學,並記錄下課程所學。同時也結合了同為學思達團隊的高雄中學胡中中教官所分享的表達課程模式,透過對陌生同學自我介紹,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利後續進行魔術的展現。
3-1

過去沛潔老師主要透過作業的方式讓同學留下週記的學習記錄。

3-2

本學期改變方式,讓學生以可以互相觀摩的貼文形式搭配引導精靈記錄學習心得與省思。

已有了一學期e-Peer使用經驗的沛潔老師,在「魔數・魔術」課程中,除了將原先的作業模式轉為貼文分享好讓學生互相觀摩吸取優點之外,更將每週一次連兩堂的課程分割為教學時間及記錄時間,在上完課程進度記憶猶新時,就讓同學運用e-Peer記錄當下反思心得,並訂定遲交扣分的機制,不僅即時的留下了學習軌跡,也避免同學之間產生抄襲的情況。

而有趣的是,沛潔老師會在每次的魔術小單元中埋入小巧思,為解答賦予不同的意義,像是在「神奇預言數」單元中,同學們最終算出的答案是「1089」,即為學生在嘉義女中三年的時間,這樣的小驚喜除了能夠讓學生在每堂課保有期待感進而產生學習動機之外,也讓他們在學習之餘,能夠省思自己高中三年的所學及點滴,為自己的學習歷程留下精彩的一頁。
3-3

沛潔老師在每個小單元的解答中埋入小巧思,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反思能力。

3-4

透過分組自我介紹,讓多元選修不熟識的同學彼此認識並訓練表達力。

打破步驟式教學,培養自主思考力。
臺中市立中港高中 創意APP設計
|靜宜大學 劉國有教授
學生如同在無涯學海中自由探索的鯨魚,透過老師提供不同課程引導他們游向正確的方向。為了更有效的建立大學端與高中職的銜接橋樑,靜宜大學劉國有教授,在中港高中開設多元選修課程「創意APP設計」。但由於兼任教師的身份,國有教授並無法使用教務系統來管理課程,正當苦惱之際,便收到了朋友的推薦,毫不猶豫的加入合心育苗計畫,讓【e-Peer共學平臺】成為經營課堂的工具。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國有教授認為學習如同資訊科寫程式一樣,需要一步一腳印、按部就班的完成,讓最後產出學習歷程時有跡可循。而同為第二次參與計劃的國有教授,在上學年執行時發現部分同學在學習記錄時仍有找不到方向及文字匱乏的情況,於是改變了e-Peer的經營方式,以每週都有學習紀錄產生為目標,讓學生在製作學習歷程時有更充足的素材可以運用、彙整。
4-1

因兼任教師的身份無法使用高中教務系統,因此選擇e-Peer作為經營課堂的工具。

4-2

國有教授安排學生每週完成課堂作業,讓製作學習歷程時有充足的素材可以運用。

國有教授認為,思考很重要,但礙於現在學生從小倚賴步驟式教學,需要老師一個口令才會進行一個動作,較難理解程式邏輯的運作。因此國有教授在整個學期的課程中規劃了「BMI計算」、「翻牌遊戲」及「圈叉遊戲」的APP設計讓同學實作。國有教授表示,雖然都是簡單的應用,但學生需對使用者介面設計及使用者經驗的察覺有一定的敏感度,於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便會引導學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一步一步去思考介面該如何設計及編排,如此,不僅能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習得設計APP的專業能力。

除此之外,國有教授每週會在e-Peer出一份作業,讓學生瞭解每個APP設計元件背後的運作流程與功能設計並詳盡記錄下來,最後運用生成式AI協作整理資料並搭配e-Peer學習歷程功能彙整素材,完成一份豐富且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
4-3

國有教授認為生成式AI蒐集資料的功能與e-Peer彙整資料的特性,能幫助學生完成豐富且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

4-4

學生運用e-Peer學習歷程功能彙整的成果。

Q1:實驗課程如何引起學生動機?器材準備、評分時間該如何分配?
瑞文老師:臺南高工實驗器材平時就會放在實驗教室內,讓學生一上課就可以使用。而平時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的同時一邊完成書面報告,並引導同學在e-Peer學習圈上傳成果報告的貼文,同學自然而然會開始思考拍照的重點、貼文紀錄需呈現哪些內容、並互相觀摩探討為何一樣的實驗會有不同的數據結果,不但漸漸養成了這樣的作業模式習慣,良性的競爭也昇華成為了學習動機。
Q2:請問瑜芳老師可以說明您的Podcast課程如何操作?
瑜芳老師:【聽播客・作播客】是這學年第一次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課程主軸會先帶領學生透過收聽Podcast去認識,並透過聲音及文本的訓練,讓學生練習成為一名Podcaster,接著認識錄音設備及剪輯軟體,實際錄製節目後由老師上架至【湖中生有Amazing Talker】,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在各大平臺搜尋並收聽。
Q3:如何引導學生運用ChatGPT寫出學習反思?
瑜芳老師:讓學生學習下對指令非常重要,會先讓同學將電影介紹、觀後心得以及目標科系簡介貼上ChatGPT,並下指令將電影賞析結合目標校系,搭配黃金圈、六頂思考帽或4F思考法寫出學習反思。
Q4:如何克服跨校共備困難?
瑜芳老師:大部分進行跨校共備會遇到的困難不外乎就是找不到夥伴及時間安排,建議老師們可以多參加學科中心的研習,自己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討論教學問題、共享教學資源,還能跟學科中心提計畫申請經費。除此之外,高中各領域都有不排課的時間可以多加運用,自己會與夥伴在週末一起共備討論順便聚餐凝聚教師情誼。
Q5:總覺得授課時間不足,想聽聽其他老師如何應對?
沛潔老師:在課堂中往往會遇到習作或者考卷在有限的時間裡檢討不完的窘境,會先在課堂中請同學提問,回家另外錄製解答影片,也會提前錄製課程的複習影片成線上課程,並上傳到YouTube讓學生自行觀看,並訂定考試測驗的時間。
播放影音

本篇文章及影像資料已獲得當事人同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