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更新:2025-01-10
-
發佈日:2024-10-29
-
慧治Online Café
創新素養:e-Peer共學,跨域共享
因應108課綱培育學生三面九項核心素養能力的目標,2024上半年慧治Online Café的主題為【引導自學,共創素養】,邀請教育各界專家、學者以及現場教師,以引導學生培育自學能力及素養能力為主軸,探討教師如何帶領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如同慧治合心育苗的理念,讓我們一同攜手種下名為希望的種子,將學生培育成長、灌溉茁壯。
重點摘要
瑜芳老師帶著高三學生創作實境解謎遊戲【探險湖中憶起來】背景音樂,並運用e-Peer記錄過程。
瑜芳老師透過音樂剪輯軟體Bandlab讓同學進行共編
而為了創作出每個關卡獨特的背景音樂,瑜芳老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各個指定地點錄下專屬的環境音,並將音檔融入到BandLab軟體進行共編。待遊戲順利上架後,在e-Peer學習圈中設計作業,引導學生實際遊玩、互相賞析、並寫下心得與反思。與此同時,瑜芳老師也帶領著高一音樂課的學生一同體驗,除了蒐集心得反饋製成圖表之外,也將遊玩過程錄製成影片,成為高三學習歷程檔案的成果素材。
到了期末,瑜芳老師讓學生自行運用熟悉的工具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但老師提到,很多學生其實到了高三,對於學習歷程的概念仍未建全,所需的架構、方向還一知半解,而e-Peer歷程製作功能提供了完整的引導架構,讓學生能夠跟著引導,彙整平時累積的貼文素材,既不必重新想內容,還能直接排版編輯,同學們表示「歷程模板可以直接套用,很方便。」、「e-Peer的引導提問,幫助我更有效率的梳理歷程脈絡。」
運用課堂時間帶學生利用e-Peer歷程架構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學生表示有了e-Peer,能夠有效率的疏理歷程脈絡,還能直接套入模板,非常方便。
瑞文老師認為,學生既然離不開手機,那就讓它成為引導記錄的工具。
「引導是需要時間的。」瑞文老師先指引同學從實驗基本資訊開始記錄,慢慢進階到撰寫心得、反思。
使用e-Peer初期,瑞文老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每週實驗課程結束後,讓學生們互相溝通討論在e-Peer貼文需呈現什麼樣的內容及照片。起初同學並不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但在執行一陣子後,老師發現學生開始除了更能抓住照片呈現的重點之外,也開始會去觀摩並吸取優秀作品的精髓,自我改進,不僅扣合了「最有效的學習,就是從模仿開始」的理論,學生也會互相在貼文回饋鼓勵,在班級內營造了良好的學習風氣。
「課堂是學生的主場,比起老師不斷督促,同儕力量所達到的學習效果遠超乎我們想像。」瑞文老師的課堂設計要求學生在學期中、學期末各完成一篇學習歷程檔案,在期中大多數人還對學習歷程浮光掠影之時,瑞文老師會找幾位優秀的同學分享自己的作品,當同學驚覺有人做得比自己好時,會產生競爭心理,互相請教、學習,在這樣的良性競爭與同儕影響下,到了期末,學生作品的完整度與豐富度也有了大幅的進步。
隨著每次的貼文記錄,同學開始調整拍照所呈現的重點。
透過期中、期末兩次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學生成果大幅進步。
過去沛潔老師主要透過作業的方式讓同學留下週記的學習記錄。
本學期改變方式,讓學生以可以互相觀摩的貼文形式搭配引導精靈記錄學習心得與省思。
已有了一學期e-Peer使用經驗的沛潔老師,在「魔數・魔術」課程中,除了將原先的作業模式轉為貼文分享好讓學生互相觀摩吸取優點之外,更將每週一次連兩堂的課程分割為教學時間及記錄時間,在上完課程進度記憶猶新時,就讓同學運用e-Peer記錄當下反思心得,並訂定遲交扣分的機制,不僅即時的留下了學習軌跡,也避免同學之間產生抄襲的情況。
而有趣的是,沛潔老師會在每次的魔術小單元中埋入小巧思,為解答賦予不同的意義,像是在「神奇預言數」單元中,同學們最終算出的答案是「1089」,即為學生在嘉義女中三年的時間,這樣的小驚喜除了能夠讓學生在每堂課保有期待感進而產生學習動機之外,也讓他們在學習之餘,能夠省思自己高中三年的所學及點滴,為自己的學習歷程留下精彩的一頁。
沛潔老師在每個小單元的解答中埋入小巧思,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反思能力。
透過分組自我介紹,讓多元選修不熟識的同學彼此認識並訓練表達力。
因兼任教師的身份無法使用高中教務系統,因此選擇e-Peer作為經營課堂的工具。
國有教授安排學生每週完成課堂作業,讓製作學習歷程時有充足的素材可以運用。
國有教授認為,思考很重要,但礙於現在學生從小倚賴步驟式教學,需要老師一個口令才會進行一個動作,較難理解程式邏輯的運作。因此國有教授在整個學期的課程中規劃了「BMI計算」、「翻牌遊戲」及「圈叉遊戲」的APP設計讓同學實作。國有教授表示,雖然都是簡單的應用,但學生需對使用者介面設計及使用者經驗的察覺有一定的敏感度,於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便會引導學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一步一步去思考介面該如何設計及編排,如此,不僅能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習得設計APP的專業能力。
除此之外,國有教授每週會在e-Peer出一份作業,讓學生瞭解每個APP設計元件背後的運作流程與功能設計並詳盡記錄下來,最後運用生成式AI協作整理資料並搭配e-Peer學習歷程功能彙整素材,完成一份豐富且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
國有教授認為生成式AI蒐集資料的功能與e-Peer彙整資料的特性,能幫助學生完成豐富且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
Q1:實驗課程如何引起學生動機?器材準備、評分時間該如何分配?
瑞文老師:臺南高工實驗器材平時就會放在實驗教室內,讓學生一上課就可以使用。而平時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的同時一邊完成書面報告,並引導同學在e-Peer學習圈上傳成果報告的貼文,同學自然而然會開始思考拍照的重點、貼文紀錄需呈現哪些內容、並互相觀摩探討為何一樣的實驗會有不同的數據結果,不但漸漸養成了這樣的作業模式習慣,良性的競爭也昇華成為了學習動機。
Q2:請問瑜芳老師可以說明您的Podcast課程如何操作?
瑜芳老師:【聽播客・作播客】是這學年第一次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課程主軸會先帶領學生透過收聽Podcast去認識,並透過聲音及文本的訓練,讓學生練習成為一名Podcaster,接著認識錄音設備及剪輯軟體,實際錄製節目後由老師上架至【湖中生有Amazing Talker】,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在各大平臺搜尋並收聽。
Q3:如何引導學生運用ChatGPT寫出學習反思?
瑜芳老師:讓學生學習下對指令非常重要,會先讓同學將電影介紹、觀後心得以及目標科系簡介貼上ChatGPT,並下指令將電影賞析結合目標校系,搭配黃金圈、六頂思考帽或4F思考法寫出學習反思。
Q4:如何克服跨校共備困難?
瑜芳老師:大部分進行跨校共備會遇到的困難不外乎就是找不到夥伴及時間安排,建議老師們可以多參加學科中心的研習,自己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討論教學問題、共享教學資源,還能跟學科中心提計畫申請經費。除此之外,高中各領域都有不排課的時間可以多加運用,自己會與夥伴在週末一起共備討論順便聚餐凝聚教師情誼。
Q5:總覺得授課時間不足,想聽聽其他老師如何應對?
沛潔老師:在課堂中往往會遇到習作或者考卷在有限的時間裡檢討不完的窘境,會先在課堂中請同學提問,回家另外錄製解答影片,也會提前錄製課程的複習影片成線上課程,並上傳到YouTube讓學生自行觀看,並訂定考試測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