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治Online Café」
做中學、學中覺,深度的自主學習素養導向
做中學、學中覺,深度的自主學習素養導向
第三季慧治Online café來到最終場,本季以【108課綱的現在與未來】為主題,搭起現在高中職校和未來升學到大學的橋樑為宗旨,利用每月一小時,教育連線更即時,一杯咖啡的時間,消弭教育現場的痛點。每場由高中老師帶來教育現場的經驗談,大學教授則帶來對高中職教育的觀點和期待,透過兩個不同的視角,我們期待交會出更好教學模式。
引導不主導、放手不放任
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
劉校長分享從108課綱和素養課程的核心價值來看,其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出終生學習的孩子,也可以看出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傳統教學環境中,學校不僅形塑了較強的規範性,老師也習慣主導式的教學模式,恰恰與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要有「自主選擇性」和「開放性」相反。而每間學校對自主學習觀點的相異,也可能讓自主學習被視為升學手段之一、或自主學習時間被其他學科挪用等情形。另一方面,讓許多老師最為頭痛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低落」,讓老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心有餘而力不足,劉校長也提到「長久以來整個環境都在要求學生學習(外部因素),進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降低(內部因素)。」
劉校長點出目前自主學習實施困難的因素
面對以上提到的種種挑戰,劉校長建議教師們可先從教學心態上轉變,慢慢放掉控制權,以「引導不主導、放手不放任」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把知識轉成能力,透過提問幫助學生設定目標、建立自主規劃的責任心。「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滾動式的調節」,教師陪伴學生學習可分成四個階段,依序是「講解示範」、「師生協力」、「從旁檢視」以及「學生獨立完成」,讓學生的角色定位可循序漸進從「被動」到「主動」,教師則從「主動」逐步退至「被動」。
自主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持續不斷地自我調節
而面對高中生複雜、細膩的心思,劉校長從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來看高中生的心理特性-對自主性、成就感以及歸屬感的需求,讓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反應時,更能掌握到孩子的心理狀況,讓老師們透過這三個指標來「洞悉每一位學生不同的需求,進而適性化地幫助學生找出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校長也分享他引導同學自主學習的經驗,除了從學生角度出發、用邀請性語言來鼓勵學生一起學習之外,也需要老師多點耐心,用正面的態度接受負面的情緒和表達,以鼓勵、肯定學生日常生活的好表現,幫助孩子建立出學習的自信。
透過了解青少年的特性,掌握師生雙向溝通的技巧
如何引導學生回答「論述題」是可以反思、加強的學習目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楊芳瑩教授
讓現場老師感到困擾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到底要教給學生「能力」還是「素養」呢?楊教授從科學教育與評量的國際趨勢,帶我們反思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否有跟國際接軌。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成果中指出,未來的教育目標是希望每個人要擁有能動性(agency)-指一個人會對社會環境表達關心,設定具體目標並付出實際的行動進而改善、優化環境,而這樣的理念與 Competencies (能力) 的概念定義也不謀而合。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說明2030年的學習框架發展趨勢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旨在測量全球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等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能力,雖然每個時代要求的科學素養的指標是變動的,但皆包含了基本三個大特性:學生是否了解科學議題?以及能用科學方式解釋現象與是否使用科學證據,而我們也可藉由台灣學生在此計畫的成果表現也許可以略窺一些學習框架發展趨勢。
從2009年~2018年的測驗及問卷結果來看,台灣學生歷年來的平均成績都偏高,但學習動機的平均分數較為低落;而在「問題解決能力」的部分,再三顯示對於「個人知識導向的問題類型」有較佳的表現,但需要透過「團體互動、討論來解決」的問題類型,表現分數則需要加強,也呈現了台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多半偏好單打獨鬥的型態。
從2009年~2018年的測驗及問卷結果來看,台灣學生歷年來的平均成績都偏高,但學習動機的平均分數較為低落;而在「問題解決能力」的部分,再三顯示對於「個人知識導向的問題類型」有較佳的表現,但需要透過「團體互動、討論來解決」的問題類型,表現分數則需要加強,也呈現了台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多半偏好單打獨鬥的型態。
台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傾向獨立解決
楊教授透過PISA的例題範例,讓教師們進一步理解PISA的題組類型和評量方式。學生不僅要有理解題組資訊的閱讀能力,還要具備科學知識的基本素養及寫作能力,才能將答案「有脈絡地表達呈現」。「對於從小已習慣選擇題的台灣學生較具挑戰性」楊教授坦言如何引導學生回答「論述題」也是在目前的教學上可以反思、加強的學習目標。
Q1:如何引導沒有自主學習方向的學生找到學習目標呢?
劉校長提到目前教育部規定最少要自主學習18小時,如果要請學生至少善用18小時的話,可引導他們從日常生活的活動、社團活動來抓自主學習的主題(如學生喜歡打電動?可請學生聚焦在電競選手的培訓過程、國際比賽的評量規則,而非請學生真的去寫出一個遊戲程式。),亦可從爸媽的工作、興趣,或是從學生的偶像來引導孩子延伸、探索相關的主題。
Q2:有沒有哪些素養能力是可以在高中階段被加強的呢?如何從高中的課程教學中去作連結?
楊教授提到大學中很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跟高中不同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找資源、找答案,大學的教學模式不會專注在學生個別的需求,也非鉅細靡遺的傳道授業。然而如何養成問題解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就要回扣到學生在Competencies的發展,最理想的是在國高中教學階段裡就開始落實,但目前政策多為關注改善學生的發展,對於老師的教學培訓,政策上也應同步調整、多給予適當的輔助。
Q3:當學生抗拒安排「自主學習」的時間該怎麼辦?
如果學生對於安排「自主學習」都沒有動作,劉校長提到背後可能有幾個因素:(1) 學生不相信自己有辦法掌控「自主學習的時間」;(2) 基礎能力不足,對於想要作的主題沒有信心,也不知道從何開始;(3) 學生態度被動。這時候建議老師們不必強迫學生立刻開始,反而需要放鬆心態,給予學生比較寬容的時間和空間,落實適性化的教學和引導。
很開心第三季慧治Online Café最終場可以聽到劉桂光校長和楊芳瑩教授精彩的分享,這一季活動成功落幕,相信這一個精華的一小時讓參與的老師們收穫滿滿,我們第四季再會!
劉校長從理論面分析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老師的角色、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為學習出發,自主學習習得終身學習能力,成為未來人才 ,讓人分常敬佩。
楊芳瑩教授從世界觀出發,讓我們自己在反思教學上如何改善,才可讓學生的學習與世界接軌。 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周老師嘉義高中/物理
劉校長的分享中,可以看到老師的心態對於讓學生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重要性,如果老師過度的放任或者強制,都會扭曲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楊教授的分享中,可以看到科學素養的培養是現在與未來科學教育的主軸,科學證據的解釋、說明,論證的邏輯思維,以及批判性思考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柯老師新店高中/生物
透過校長的分享,能了解一些政策實施的前因後果;透過大學教授的分享,能得到更多國際教育趨勢與新知,如此使第一線教師更能掌握108課綱新變革的精神與核心價值。
李老師花蓮高商/商經
青少年的自主特性,發現校長比我更精準,並給了實務建議,超感謝。
魏老師花蓮高傷/商經
本篇文章及影像資料已獲得當事人同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