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心育苗3+計畫期中交流
慧治教育協會自辦理合心育苗計畫以來,除了倡導運用智慧科技工具e-Peer共學平台接軌教育現場之外,更注重傾聽教師夥伴們的心聲及教學瓶頸,更期望來自不同學校、不同領域的教師們,可以拓展視野,相互學習教學應用方法。因此我們無一例外,在每一屆合心育苗計畫期中及期末之時,都會邀請計畫參與教師們一同相聚交流,不僅給予教師們一個短暫抒發的空間,更能激盪出新的教學火花。
“學生是收穫最多的!”
身為合心育苗計畫元老級參與教師的玉里高中劉丞玲老師,從108課綱開始第一年就帶領餐飲科的學生使用e-Peer共學平台,至今學生都成準畢業生了,丞玲老師分享到,曾有學生在爭取打工機會時被問到:「三年來你都學到了什麼?」,而學生在透過e-Peer 回顧學習軌跡時,檢視了三年所學,發現自己確實累積了不少經驗與成果,也主動彙整學習軌跡作為履歷爭取到工作機會,不僅教師看見學生的成長,學生也實際感受到了進步的喜悅。對教師而言,這都是正向的鼓勵,丞玲老師也表示:對於平台,就算班上只剩一個學生使用,自己也會持續努力做下去,希望教師們一起互相加油打氣!

延伸閱讀➜【國際護師節「疫起守護,雙倍祝福」感恩活動】
丞玲老師透過「學習圈」,線上發放作業、即時批改回饋。
同學透過「學習圈」線上繳交餐飲課程實作心得作業。
“引導精靈帶來即時互動感。”
教授生涯規劃的台東高商藍天壕老師,在課堂中時常會需要拋出引導語去帶領學生發想與思考,正好與e-Peer 的「引導精靈」功能不謀而合,但不同的是,天壕老師發現,用口述或將引導語句留在黑板上時,會使學生產生空間上的疏離感,學生也對老師耳提面命的提點感到反感,反而運用引導精靈時,學生能夠自己與平台即時互動問答,不僅自主性提高,文字量也隨之變多,而更令老師驚艷的是,身為數位原住民的學生們,在使用平台時,往往不需要老師特別指導,自己便能主動摸索出使用方法。
學生自主運用「引導精靈」撰寫的學習紀錄。
“即時記錄留下學習軌跡。”
觀音高中帶領素描實作課程的梁智傑老師,在其他老師的推薦下加入了合心育苗計畫,並將e-Peer 融入課程應用,智傑老師分享到,他會將課程的示範操作影片剪輯上傳整理在「多元課程」裡,供學生課後複習。上課前,也會先帶領學生使用「引導精靈」先記錄當天課程重點,起初學生並不習慣這樣的上課模式,但現在學生們漸漸習慣在課堂中先拍照記錄,課後再補上完整的課程紀錄及課後反思、回饋心得。智傑老師欣慰的表示:以前學生不會即時做記錄,事後都找不到足跡,在學習歷程檔案上頂多能看到作品心得,但現在都可在e-Peer 留下學習軌跡了,且能看見反思。
智傑老師在「多元課程」上傳課程影片並指派到「學習圈」作業區,幫助學生課後複習完成作業。
學生透過「引導精靈」及「多元課程-想一想」留下學習歷程。
“e-Peer成為了每堂課的結尾。”
第二次以多元選修—「文創商品巧手做」課程加入計畫的花蓮高商魏彙菁老師,早以習慣將e-Peer 成為每堂課的結尾,帶領跨班多元選修課程的彙菁老師,不僅會透過「學習圈」執行點名及互動問答,而「學習圈」自動生成的聊天室也免除了他另外開設聊天室的麻煩。彙菁老師還分享到,透過e-Peer ,學生養成了如何在課堂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記錄,平時的累積也便於整理成學習歷程檔案,「e-Peer 在這部分發揮得很強大,期待這屆學生可以做出有別於上屆的期末成果。」。 延伸閱讀➜【第二屆合心育苗計畫成果-花蓮文創商品你我他】
彙菁老師在「學習圈」的貼文區與學生問答互動。
學生們在e-Peer 留下課後學習紀錄,彙菁老師也會留言給予回饋互動。
本次3場3+期中交流中,來自16所不同學校,共計23位參與教師們,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跨越了領域的隔閡,在線上空間裡相聚,彼此分享著參與計畫應用e-Peer共學平台 後,觀察到了學生的改變、發現到了自身的轉變,而慧治教育協會也會持續的成為教師們的臂膀,一同陪伴孩子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