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治Online Café」
#素養課程 生活議題融入課程就是素養嗎?
108課綱中所注重之核心素養是指「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然而,素養未必能「教」,但可以「培養」。要如何落實新課綱的理念,透過課程教學中培養出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許多老師所面臨的教學困境之一,因此本次由素養教學界的大明星,北區探究與實作課程推動中心的執行秘書洪逸文老師以及彰化女中「校內翻轉教室創辦人」劉麗菁老師,分別以素養導向教學的概念與實例,來分享他們對於素養課程的操作以及實際帶領學生的經驗與回饋。
“ 不只是把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重點是如何傳遞的過程 ”
北區探究與實作課程推動中心執行秘書|洪逸文 老師
洪逸文老師在師大附中教授地球科學,具有豐富的素養課程設計經驗,身為北區探究與實作課程推動中心執行秘書的他,十分擅於使用各種範例與提問讓學生去探討問題的本質。教師們都知道往往影響學生最深遠的都是在情意層次,因此從感受中讓學生去思考,能逐漸引導至更深入的學習,在課程中透過隱含提問的方式將問題回丟給學生,讓學生透過感受去了解問題背後所牽連的相關因素,藉此延伸問題可能發生的變化,鼓勵學生「靠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什麼?」逸文老師用常見「投影機無訊號」的問題帶出,面對突發狀況時學生該如何處置?除了仰賴知識與能力還不夠,更多的是需要結合應變或勇於嘗試的態度,同時這也是素養教學的核心概念,將日常問題所看到的現象與所學知識做連結,讓學生了解問題與自身的關聯,才能在生活中加以應用。逸文老師也點出「素養導向教學並不是在教名詞的答案,而是在動詞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進而深入「探索」疑問,「確認」相關概念後,方能「使用」所學知識,達成「解決」問題的目標。最後,逸文老師引用國教院林崇熙院長的一段話:「學生不可能天生就會運用知識」,而是需要透過在課堂中不斷鍛鍊、學習才能漸漸掌握,也勉勵老師們,學習從不是一蹴即就,逐步累積總終究會有豐碩的成果。
“ 素養就是讓連結增強感受與探究,甚至面對未來的生活情境 ”
彰化女中|劉麗菁 老師
劉麗菁老師認為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必須是讓學生「有感」的學習,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情境上著手,逐漸培育出學生對於環境觀察的敏銳度以及反省能力,並探究這些觀察到的現象跟文本有沒有實質上的連結,最後做出實際的行動!過程中也慢慢培養學生的態度,讓學生在有課本的既有知識下,進而在未來能持續關注這些時事的議題。而學生在探究過程所導出的歷程檔案,也回饋到會對於未來方向更加明確,同時是教授比較欣賞的,因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學習軌跡。
「老師你覺得這個議題怎麼樣?」麗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覺學生很習慣在老師身上找尋答案,把老師當作法規或是資料庫來詢問,為翻轉這種習慣被餵養的被動學習模式,麗菁老師讓學生在有限的一節課堂時間內分組討論及簡報時事議題論點,藉由議題討論的過程將課本的知識實體化,同時訓練學生彙整資料、團隊分工以及口頭發表的能力,也讓學生了解到新聞上的公民事件並非與自己無關,而是在身邊發生並非只是教科書上的知識,將自身與事件連結以增強感受與探究。
Q1:素養命題一定要有長的題幹嗎?
「素養命題需要有情境與脈絡的鋪陳」麗菁老師認為題幹文字內容必須是有意義的描述,並非未經擷取的新聞內文或是文章,才有助於學生在閱讀情境中去連結所學相關知識;逸文老師則表示,長題幹為的是補充說明以免學生對於整個情境脈絡不理解,因此素養命題可以有較長的篇幅,但長題幹未必就是素養命題,這樣的命題更突顯了具體現象問題化的重要性。逸文老師也建議老師在命題時,可以抽取出文章中「影響關鍵」的因素,便可以成為不錯的素養命題題幹。
Q2:探究與實作主題是否與生活議題相關,才能讓學生覺得是有用的學習呢?
「何謂有用的學習呢?」麗菁老師建議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找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去切入,同時也提出,探究主要是在訓練學生「應用層面」,很難以有沒有「用」做區分;逸文老師則表示,所謂「有用」的學習是針對學生還是老師,要求的是成績抑或是能帶得走的能力,這些差別值得我們深思。
Q3:學生的生活能力會隨著課程中培養的議題解決能力而提升嗎?
麗菁老師表示「這是一定會的,但成效並沒有這麼淺而易見,是需要慢慢累積」,老師也分享自己帶了三年的班級一開始是多麼得慘不忍睹,但如今已經能將資料彙整成一份完整的報告,對於課堂討論過的議題,學生也會主動追蹤並與老師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成長變化讓麗菁老師非常感動,也更加堅信這樣的教學模式轉變,真的能讓學生在未來的應用能力上有很好的提升。
第二季【 慧治online café 】線上教師聚會系列活動已圓滿落幕,很開心能跟這麼多優秀又認真的教師們每個月在雲端相聚交流,也再次感謝各位老師們的熱情參與!下學期我們也將持續推出第三季【 慧治online café 】,推出更多與108課綱、素養課程以及學習歷程相關的交流討論主題,期望打造一個讓教師夥伴安心分享與交流的空間和平台,彼此一起共學成長、跨越教育現場的挑戰。

本篇文章及影像資料已獲得當事人同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