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更新:2025-04-23
-
發佈日:2025-04-17
-
瀏覽次數:136
慧治Online Café
多元學習如何引領?
2025年,慧治online café公益講座以【經驗共振,教學共好】為主題,透過專業分享與多元觀點交流進行經驗共振,激發教學靈感。本期活動著重實作面向,邀請教育界專家學者與第一線教師,分享教育現場的觀點與心法,協助教師應對教學挑戰。期待攜手教師共同打造「自發、互動」的教學環境,共同邁向「教學共好」的願景。
重點摘要
以多元方式引導學生探索 STEAM 教育
「多元學習課程讓學生可以針對不同領域有更深的接觸。」鈺婷老師認為多元學習的核心價值與目標,就是為了讓擁有不同特質的孩子都能發揮興趣與潛能,也因此開設「一起玩STEAM-立體造型」多元選修課程,期望學生建立 STEAM 的基本概念,從動手做培養實作能力,並透過提問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深化學習體驗。
鈺婷老師以 STEAM 教育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動手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鈺婷老師希望學生以好奇心為媒介逐步培養探究能力,最終動手完成作品
引導式提問是啟發思考的關鍵
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程式設計的概念,鈺婷老師在課堂上融入「6W提問法」,透過循序漸進的提問策略,讓學生在不斷思考與釐清問題的過程,深化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我給自己的觀念就是千萬不要告訴他們答案,讓學生動手去嘗試,並時時保持提問。 」
在課堂上,鈺婷老師通常以分組方式教學,親自走到各組之間,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性給予引導提問。她表示,提問必須根據每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一次給予太龐大的提問,反而會適得其反,令他們感到害怕。」因此老師也特別強調,適當地提示也能有效減少學生的學習無助感。
鈺婷老師以6W提問法為核心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往下一階段思考
當學生邁過初步的學習階段後,老師會請他們嘗試將思考過程視覺化以釐清邏輯關係。而為了幫助學生記憶較為抽象或複雜的資訊,鈺婷老師還會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方法來記錄學習內容,如繪圖、顏色標記或使用手機拍攝。當學生需分享學習成果時,鈺婷老師則會進一步引導他們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核心概念,讓學習變得更加貼近生活。
鈺婷老師會將問題的難易度由淺至深進行調整,持續發問讓學生去找答案
讓【e-Peer共學平臺】成為解決教學困難的助手
- 隨時運用手機記錄學習,課後不再一片空白;老師也能記下提問與引導策略,提升教學效能。
- 貼文的上傳照片與標籤分類功能,可輕鬆整理課堂紀錄,避免資料散亂。
- 學生可在線上繳交作業,老師即時回饋,減少紙本遺失與「遲交糾紛」。
- 透過學習點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升書寫意願與學習投入度。
- 優秀作業透過公開分享,讓學生相互觀摩學習並即時討論,提升學習動機。
e-Peer共學平臺解決了作業資料統整不易、引導內容難以記錄等問題
放下標準答案,共同探索學習
「我不覺得教學一定是上對下、老師比學生懂得多。」鈺婷老師相信,學習是雙向的過程,因此在她的課堂上,學生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與老師一起在探索中共同成長。當老師願意放下「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勇於嘗試,讓學習變得有趣,才能讓學生真正內化所學,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在課程前、中、後分別運用不同的引導策略,讓學生從簡單的問題逐漸深入探討,最後能將所學轉化為具體的實作成果
會考失常成為多元學習的契機
「我的多元學習動機不是源自老師的啟發,也不是來自家人的期望,而是來自會考失常的經歷。」這段挫折讓彥豪開始思考升學的其它可能?在查找資料後他發現大學有特殊選才的升學管道,意識到考試並非唯一,學習也不應該僅侷限於考試導向的模式,於是在與家人討論後決定就讀大安高工冷凍空調科,並以特選為目標,開啟了多元學習之路。
科學探究與技術實踐並行
彥豪的多元學習旅程涵蓋地理、產學與企業實習、機器人、能源和半導體等領域,其中投入最多精力的是 FRC 機器人競賽,一路從隊員到隊長,負責競賽策略、資料分析與技術指導,帶領團隊奪下多項國際競賽獎項,也培養了人際溝通與決策管理能力,更回到母校擔任教練,將經驗傳承給學弟妹。
豐富的企業實習經歷則強化他的專業技能,他在上銀科技學習機械手臂操作與智慧製造、在北科大自駕車 AI 研究計畫中探索人工智慧應用、在台北捷運電機處與日立公司的實習中累積電控設備與能源管理的經驗,彥豪分享到,相較於紙上談兵與死背公式,動手做更能加深理解與記憶。隨著累積的經驗愈來愈豐富,彥豪從「為了特殊選才而努力」,轉變為「因為熱愛而堅持」。這些學習經歷讓他更主動、更踏實,也讓學習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
彥豪的多元學習經驗十分豐富,從地理學科知識到半導體技術皆有涉略
彥豪分享自己在多元學習過程中習得領導、技術、數據分析、人際溝通等能力
少一點干預,多一點成長
「比起手把手的指導,更希望老師給我們嘗試與犯錯的空間。」彥豪分享到,他有機會在競賽與學習中累積專業技能,並在跨校合作與業界實習中磨練應用,都與老師的引領方式息息相關。
他認為教師不只是提供資源與技術指導者,更是耐心支持的引導者,給予他足夠的自主探索空間,透過陪伴與適時的點撥,鼓勵他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讓教育不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一場師生共學的探索之旅,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
彥豪以學生的角度建議老師在引領多元學習時,可以多給予指導資源及研究機會,避免緊迫逼人的教學
引導勝於指導,打造更廣闊的未來舞台
彥豪認為,學習不應侷限於單一學校的資源,而應積極與不同學校交流,透過跨校合作拓展視野。他也期待建立「師生共學文化」,讓師生共同參與學術討論,形成更緊密的學習共同體。而自己加入 e-Peer校園大使,也是希望能將自身學習經驗分享給更多同儕,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促成跨領域的交流。
「多元學習不只是學得多,而是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與可能性。」彥豪透過自身經驗,傳遞了對多元學習的熱情,也證明了當學生擁有自主權與適當的引導時,將能發揮更大的潛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學習之路。
彥豪分享自己找尋學習資源的方法,包括網路搜索、開放課程及和同儕切磋等等
Q1:請問彥豪,我的學校是一般高中,沒有電機相關專業師資,如果學生對電機、機械有興趣,有推薦適合無經驗學生的自學軟體或網站嗎?
彥豪:「摩課師」有許多從初階到進階的電機相關課程,適合沒有基礎的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而「Coursera」,課程內容非常多元,除了電機、機械領域,也涵蓋團隊管理、企業營運等跨領域知識,對於想要拓展學習視野的學生也很有幫助,但多為英文授課,建議需具備一定的英文能力。
Q2:該如何引導學生針對有興趣的主題探索?
鈺婷老師:首先確認學生真正的興趣。很多時候學生會說「我對這個有興趣」,但實際上可能只是淺層的好奇。因此,我會進一步詢問他是否有做過相關的資料收集或整理,了解他對這個主題的認識程度,再進一步協助他釐清想法、深化方向。
除此之外,我也會從日常觀察學生的行為與表現,若發現他對某個議題特別投入,就會試著旁敲側擊地引導他,把興趣轉化成具體可發展的主題。
Q3:學生在面對有興趣的學習內容時,會希望老師運用怎麼樣的引導方式?
彥豪:可以觀察學生的日常,了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像有些同學很愛打電動,就可以引導他們思考「一款遊戲是怎麼開發出來的?」甚至延伸到如何應用 AI 技術進行遊戲分析。這樣不只把興趣和學習結合,也能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動力。此外,老師也可以搭配專題製作、推薦線上課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
Q4:大多數學生沒有想法,如何引起想法和動機?
鈺婷老師:觀察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記錄的內容就是線索。我會根據學生留下的內容,進一步提問與對話,幫助他們釐清學習的方向和目的。
在這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想法」非常重要,一開始不要急著否定,因為每個人思考都會有盲點,唯有在被尊重與肯定的氛圍中,學生才更願意表達、也更容易在對話中釐清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