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合心育苗計畫| 113-1 成果分享暨課程設計工作坊

育苗新視界:從教學願景到目標實踐

慧治教育協會希望成為教師們育苗的夥伴,尊重適性發展,培育社會人才,成就每一位學生,因此推出「合心育苗計畫」。在快速變遷的教育場域中,教師如何將科技融入的教育理想轉化為具體行動?本次活動邀請【第六屆合心育苗計畫】的教師夥伴分享育苗現場的實踐經驗,並介紹如何利用e-Peer共學平臺這套社群式的學習歷程工具來減輕教師的負擔,讓學生有效地產出學習歷程檔案,期待跨科交流能激發更多教學靈感。下半場實作工作坊邀請到AL加速式學習引導師、具豐富教育培訓經驗的許秉軒講師 ,進行一場深度的教學設計工作坊。
重點摘要
育苗新視界:合心育苗計畫執行心得分享
上午場第六屆合心育苗教師的成果心得分享,共邀請五位老師分享這學期使用e-Peer共學平臺的經驗,並與其他教師交流科技融入教育的方法:

邀請5位教師分享第六屆合心育苗計畫融入e-Peer之教學方法,並相互交流。

弘文高中|劉襄誼老師
首先由劉襄誼老師分享他在公民選修課程「生活法律學」中導入e-Peer共學平臺的經驗。生活法律學這堂課有許多活動,例如:全國法規資料庫比賽、國民法官模擬法庭、律師講座等等,襄誼老師通常會在第一節課時就先讓學生熟悉e-Peer的運用,每節課活動體驗後將心得、想法撰寫成活動貼文,並藉由引導精靈架構,讓同學們相互回饋期末分享報告內容。
襄誼老師利用e-Peer引導精靈深化學生反思內容
湖口高中|張瑜芳老師
來自湖口高中的張瑜芳老師分享了他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聽播客・作播客」,讓學生們嘗試企劃並錄製Podcast。再使用e-Peer共學平臺讓學生繳交作業時,瑜芳老師發現學生需要更多引導、鷹架,因此一步步調整自己的作業說明,也大幅提升學生的書寫品質。同時利用多元課程,將Podcast製作剪輯等相關參考資料提供給學生複習、查找。
瑜芳老師藉由多元課程、學習圈作業,讓學生充分瞭解Podcast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大甲高中|陳汧芸老師
汧芸老師分享了他初次運用e-Peer共學平臺於「自主學習」的經驗。汧芸老師在學期初時,利用e-Peer共學平臺的自主學習計畫功能,帶領學生撰寫計畫,並讓學生藉由作業、貼文追蹤各組的進度,並設定每週300字的心得要求。輔以紙本回饋,期末汧芸老師利用他的本科英文,藉由雙語學習單邀請學生回饋互評,最後由教師把學習單以匿名方式掃描上傳到e-Peer提供給同學參考。
汧芸老師藉由自主學習計畫表搭配學習圈作業追蹤學生自主學習進度
大明高中|賴佑霖老師
佑霖老師主要於多媒體動畫科教授「明藝學」與「藝術與科技」等科目,多使用e-Peer共學平臺的學習圈,並合遊戲元素、AI科技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是藝術專業科目,佑霖老師強調範例的重要性,會上傳參考學長姐的作品至e-Peer學習圈,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引。
佑霖老師利用遊戲化方式創造話題促進學生留言互動
曾文家商|翁鈺婷老師
第一次加入合心育苗計畫幼保科的翁鈺婷老師,將e-Peer共學平臺運用於「立體造型」多元選修課。讓學生以小組方式,透過程式App製作機器人、夾娃娃機等,並請學生利用e-Peer繳交作業並發布貼文,鈺婷老師也會利用貼文彙整學生的常見錯誤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
鈺婷老師的作業引導與清楚明確,並利用貼文給予學生回饋
合心育苗教師們相互交流彼此使用e-Peer共學平臺的課程與方法
合心育苗教師們的分享展現e-Peer共學平臺在不同科目、不同教學情境下的應用彈性,同時凸顯數位工具如何協助教師打造更有效率、更具互動性的學習環境。在過程中,教師們踴躍提問,相互解答、交流彼此經驗,共同為學生學習動機、時間管理、作業繳交等議題思考,並帶來創新的解方。

目標設定 x 課程規劃工作坊

下午的工作坊,由AL加速式學習法引導師——許秉軒講師,帶領與會教師們運用各種有趣的活動,發現問題(Problem)、找尋突破點(Break though)並且帶走一些可學習之處(Learning),讓老師們在反思自己的課程時,透過教師間彼此的交流,激發出新的火花。
藉由AL加速式學習中的多元活動,讓老師在反思的同時,也帶走一些現場可以用的課程方法。

藉由羅盤思考法盤點教師於教學上的痛點。

從現狀到方向|Problem問題
在工作坊一開始,秉軒邀請教師們藉由「羅盤思考法」架構,從需求(Needs)、期待(Excitement)、步驟(Steps)和擔憂(Worries)四個面向,深入探討自己、跟學生在課程融入e-Peer共學平臺的過程中的問題。透過小組討論與分享,逐步收斂、釐清自己的教學目標與最大的困境。 參與的教師們坦誠,在教學現場最常見的擔憂包括:學生缺乏明確目標、不願記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懈怠等。此外,教師們也提到了自身面臨的挑戰,如:批改作業耗時、e-Peer使用的熟悉度,以及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如何持續關注學生的使用狀況等等。

透過教師交流找尋解決問題的突破點。

帶著資源前行|Break though突破點
針對剛剛提出的困擾與問題,秉軒邀請每一位小組成員給予問題提出者一些實用的解方,也針對幾項學生常見的問題徵求與會教師們的答案,例如:學生在上課時不願意發言或亂回答怎麼辦?如何在不扼殺學生想法的前提下舉例等等。教師們也共同討論出,可以藉由「全班準時繳交作業便可獲得獎勵」的方式以解決提高作業繳交率低的問題等,各種教學創意與班級經營的妙招。
接下來,秉軒邀請老師們想像「當這些問題都被解決時會達成什麼樣的情景」,並拿出事先準備好的e-Peer共學平臺功能特點卡,讓老師深入思考要從困境中達成理想,可以利用哪些e-Peer功能達成,例如:有老師覺得收發作業的過程繁瑣,就可以利用「作業總覽」功能讓批改、繳交作業狀態一目瞭然;也有老師認為學生動力不足,或許能多透過「留言」功能,創造相互回饋的正向循環。

AL加速器學習法中的遊戲方法,提供教師更多教學靈感。

行動才有轉動|Learning 學習

在整體工作坊當中,秉軒帶來一個又一個遊戲化的活動方式,並且跟教師們講解遊戲活動背後期待達成的目標及運用的時機和方法,每個活動就如同錦囊一般地交給參與教師,讓他們帶回課堂上使用。

最後,教師們帶著問題與解方回顧整個工作坊的歷程,寫下今天的最大的收穫並分享給彼此:

「看見每位老師思維邏輯的不同,擴增自己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引導探索的多元方式可以更活潑、具架構,互相聊想可以更激進思考,增加思辨的機會。」

「跨出舒適圈才發現自己跨了超大一步,值得鼓勵!」

藉由AL加速式學習中的多元活動,讓老師在反思的同時,也帶走一些現場可以用的課程方法。
本次工作坊透過上午的實務分享與下午的討論激盪,充分展現合心育苗教師間的共學、共好的特質。從五位教師分享的實踐經驗中,我們看見e-Peer共學平臺如何在不同學科、不同教學情境下,靈活地支援教師的教學需求,也看見學生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展現的成長與轉變。而下午的工作坊,則引導教師們用更系統性的思維,盤點現況、凝聚共識,為未來的教學實踐找到更明確的方向。隨著合心育苗教師們對e-Peer共學平臺的運用更加純熟,相信教師們能持續深化適性的工具在教學現場的應用價值,為學生打造更適合發展的環境。
在教師們的熱情交流下,工作坊圓滿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