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教學
認識適性教育
T.R.I.P.適性教學
適性教學案例
育苗經驗談
合心育苗
第六屆合心育苗
歷屆合心育苗計畫
第五屆合心育苗
第四屆合心育苗
第三屆合心育苗
第二屆合心育苗
第一屆合心育苗
緣起
金質歷程獎
第五屆金質歷程獎
歷屆金質歷程獎
第四屆金質歷程獎
第三屆金質歷程獎
第二屆金質歷程獎
歷屆線上歷程展
第四屆歷程展
第三屆歷程展
第二屆歷程展
歷屆成果發表
第四屆成果發表會
第三屆獲獎心得回饋
第二屆指導獲獎心得
活動專區
eP校園大使
學生增能活動
慧治online café
教師增能研習
e-Peer Tea Time
平台應用交流
適性教育年會
教學故事集
教學故事集
關於我們
關於慧治
人才招募
教育專欄
捐款支持
Search for:
Search Button
X
第四屆合心育苗計畫期中交流
第四屆合心育苗為了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本次將計畫執行的時間為一學年,不僅有更多時間規畫教師研習,陪伴老師一起增能素養教學,同時固定於每學期的尾聲舉辦交流,讓參與計畫的老師們都能交流、分享經驗,聽聽其他夥伴的教學秘笈及應用
e-Peer共學平台
的成果。
目錄
更多元化的鼓勵方式
關西高中 生涯規劃科 曾泰峻老師
曾老師覺得
e-Peer共學平台
比較像社群軟體,比起Google Classroom,學生更快上手使用,加上暱稱功能可以讓學生們安心的留言互動,減少月暈效應及偏見。談到如何鼓勵學生?曾老師分享到,如果學生有主動協助同學、協助輔導室庶務或任何正向行為,他都會發放「學習點」來鼓勵同學。接著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出應用方式,達到獎勵共識,如分成個人奬和團體奬,得獎的同學都可以換取到一些小特權,像是聽老師唱一首歌、可以換座位、團體出遊活動機會等,而非用「物質」的方式來獎勵學生。
曾老師鼓勵同學們互相留言、學習同理、表達支持
讓同學多留下日常生活的心得,養成記錄習慣。
見賢思齊的同儕效應
海星高中 物理科 簡范佐老師
本學期簡老師與師大地理系盧沛文教授合作選修課程,希望帶著同學從環境的監測中思考聲音與地理的關係,並在期末產出學習歷程。在課程中,簡老師請學生摘要每一次的演講紀錄,並分享到
e-Peer
的學習圈。他也發現到學生用筆電紀錄不僅可以立刻截圖加入筆記之外,還透過網路搜尋,補充更多資料。比起過去上課的情境-學生常常聽完演講就忘記了,沒有留下任何記憶與紀錄,用e-Peer可以即時將學習資訊記錄下來,就會有許多資料可以事後整理。簡老師也觀察到這樣的模式在平台上有見賢思齊的效果:如果第一篇分享出來的貼文內容很充實,其他同儕也會進行觀摩及跟進,整體的貼文品質都會提升。
同學將e-Peer當成聆聽講座時的記錄工具,事後整理完資料更豐富
看見孩子質性的改變
台東高商 藝能科 顏欒權老師
跟其他學科不一樣的是,音樂科的顏老師面對到的挑戰是,他教授的彈性課程不需要評分、也不需要考試,導致學生上課不專心,常常滑手機。顏老師在
e-Peer
上開設了【唱歌學英文】學習圈,在課前請學生先在學習圈預習課程素材(如:一首歌),並在平台上分享他們的賞析結果和心得,鼓勵他們盡量使用英文,練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由於
e-Peer
支援多種格式紀錄的特點,同學們除了可以直接發布貼文,也有人唱歌錄影並上傳與同學分享,讓顏老師看到學生質性的改變。
顏老師發現學生用多樣化的方式表現自己,可能是用英文回答問題或唱歌錄影
延續師生間的互動與對話
嘉義女中 數學科 謝沛潔老師
謝老師帶學生在
e-Peer
平台上做週記的撰寫,過去用pdf檔案的表格給學生填寫,但批改完、發還給同學後,就不再收到回覆了。現在透過學習圈內的作業模式,不僅可以自行設計提問架構引導學生反思及回答,在檢閱、給予回饋後還可以與學生做一對一的對話,使得師生互動更有延續性。
謝老師運用自己設計的提問引導同學撰寫週記
耐心傾聽,看見孩子態度的轉變
虎尾農工 國文科 石學翰老師
石老師分享他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同學表達出對於「寫作業」的負面情緒、拒絕繳交作業時,他先保持平靜、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意見,希望可以陪伴學生從過去對「作業」的負面印象中跳出。而
e-Peer
提供了一個友善的社群介面,讓老師可以結合課程教學,讓學生更容易分享自己的學習紀錄;石老師也透過不斷地提問與鼓勵,發現到學生的學習態度跟過去不太一樣,反而會主動積極詢問老師課業上的問題,並開始主動繳交作業。
石老師將【文學冰山理論】課程教學結合e-Peer,帶著同學賞析古文
e-Peer 好上手的社群介面,讓同學輕鬆地記錄學習心得
素養結合教學情境
花蓮高商 國文科 邱亦縈老師
邱老師參與了這學期慧治教育協會舉辦的教師增能課程與顧問諮詢,並思考了更多能把同學自然帶入學習的課程情境。從國文切入歷史、社會生活議題,並考量到商科學生的特性,從飲食文學展開,降低學生對國學=枯燥的既定印象。以國文課程-種樹郭橐駝傳的內容為出發點,讓學生規劃並著手執行一個行銷企劃案,將國學體驗轉變成學生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素養能力。
邱老師內化教師增能課程的內容,嘗試將素養教學融入國文課
適性化回饋,保持孩子的學習動力
慧治教育協會 林楚芸老師
林老師本學期在
e-Peer
平台上開辦了慧治多元學習課程「企劃撰寫」,採「半自學型任務」方式,透過「多元課程區」和「學習圈」來經營學生社群。林老師先將企劃相關的參考資料放在多元課程區提供參考,同時也請學生自行去查找、篩選補充資料;後續邀請講師線上說明企劃的概念和撰寫技巧,並讓學生實際撰寫企劃作為作業提交,最後期末匯整出一份「企劃案學習歷程」。
林老師表示由於多元學習課程都是線上課程,無法面對面與學生直接溝通,在追蹤學生的作業時更需要主動提醒,並透過以下幾種方式讓同學保持學習動力:(1)給予學生更細緻化的作業回饋,避免讓學生覺得被忽略;(2)發放「學習點」,讓學生對「被鼓勵」更有感;(3)透過「悄悄話」一對一關心學生進度,學生容易放下心防,與老師討論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而期末時許多學生也表示「半自學」的方式很棒,有更多機會看到別人的優點、增進自己的視野。
林老師採用「半自學型任務」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
提供不同型態的階段性任務,幫助同學累積「歷程」
聽到這麼多教學應用的故事,與會的老師們紛紛表示收穫非常豐碩,也學到更多不同的平台應用方式,有機會可以在下學期嘗試。本次的計畫期中交流,來自22所不同學校,共計27位參與教師們,一起在線上實踐了教學觀摩、交流共好的理念,有了這樣的社群支持與陪伴,期望下學期可以看見更多教師、學生的轉變,綻放出更不一樣的光芒。
最新活動
活動札記
多元學習如何引領?
肯定自我:勇於挑戰 自信成長
創新應變: 突破框架,靈活教學
【適性·共學】引領教育變革新方向
從備課到探究實作:自然科教學的跨科合作策略
育苗歷程札記
打造「學生的第二個IG」: 用e-Peer陪伴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成長
第一次自主學習就上手:數位紀錄讓自主學習更有結構!
從旋律到學習歷程,譜出成長的每一刻
同學開始自動自發地完成課堂作業
實作加深課程印象,e-Peer留下豐富歷程
師生人物故事
化繁為簡的教學設計,讓每個孩子都能前進
身為老師,如果有我可以努力的地方,我就去努力
只要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就不會覺得累
透過紀錄了解自我,找尋生涯新志向
最好的身教就是讓學生看到老師願意不斷地學習
【共學.共行.共好】教育專欄
看見孩子質性的改變
看見特質適性導引到生涯探索
世界真的好大好大
從提問到反思、解決問題創新應變
用「心」交流 教師社群一起探究素養教學
FACEBOOK
YouTube
測試用123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