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治Online Café」 | 如何在歷程紀錄中呈現反思內容?

「歡迎光臨再次蒞臨慧治online café!」

第二場的主題圍繞在【如何在歷程紀錄中呈現反思內容?】,交流如何引導學生在歷程檔案中呈現反思,讓學習歷程更顯豐富紮實。本次又有更多的教師夥伴參與了線上交流小聚,即使只能透過雲端交流,也能感受到教師們滿滿的教學熱情。
“引導問卷中包含了學生的自我評量、學習目的,以及成果延伸思考,如此一來量化和質化的學習成果都齊全了。”

三義高中|林老師

教授英文科的林老師,觀察到學生在課後的心得感想通常難以深化,多半為個人淺白的直覺想法。承續在課程設計中提供鷹架的概念,林老師在課程設計中就把學生的輸出成果一併考量進去,透過問題提示導引,讓學生評量自己的學習表現、列出學習到的重點、最後再回頭扣緊學習主題,延伸如何應用學習成果並思考可做的後續行動,再次反思整個學習歷程。同時老師也積極應用不同的線上工具來輔助課程,運用課後問卷及線上貼文的交流,讓學生間互相回應、補充想法和情境,強調立即記錄當下的反饋,激發出更多文字的互動性和創意。

“引導問卷要提供明確的主題和範例,就能幫助學生擴充內容與反思”

三義高中林嶽峙老師分享簡報
“過程中發生的問題與狀況都非常現實,更容易讓學生去思考發生的原因和解決方式”

慈大附中|徐老師

帶領跨領域教師團隊的徐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探索食農教育,即使是注重實作的多元選修課程,老師也有一套紮實的課程大綱,從課程目的、當季時令、農作知識以及終端的烹調方式,都安排了不同階段的探究主題。引領學生從過程中觀察、覺察問題,當種種問題與挫折出現時(如為了灌溉作物而開鑿的水路,結果卻因颱風天引來了水災),老師會以協助者的角色一起跟學生討論,並導引思考出實際的解決方案。此外,徐老師也藉由請學生分享自身經驗給學弟妹選修這堂課的建議,不但讓學生藉此機會梳理自己的學習過程,更深化了學習歷程的反思內容。

“透過不同角度切入的引導提問,讓學生描述出更多的感動、感受以及對挫折的反思”

慈大附中徐振家老師分享簡報
“提供指定範圍、數量明確的學習任務要求,降低學生的抗拒和壓力,更易聚焦在學習上”

華江高中|石老師

第一場也有分享歷程紀錄教學觀點的石老師,這次她分享在國文科與海洋文學跨領域課程的教學經驗。老師根據整體的教學時程和目標,在課程最後安排了一場與海洋文學作家對話的難得機會,讓學生們既期待又緊張。過程中,老師一樣採用了幫助學生搭鷹架的概念,給予限定數量和範圍的任務要求,再透過依循的明確主題和導引問題,讓學生清楚他的學習目標,接著透過階段性試講和實作修正,慢慢帶學生長出反思的能力,學習成果紀錄也更紮實。

“學生了解整體的課程架構,也會更清楚他的學習任務,並努力成為下一屆的榜樣”

華江高中石惠美老師分享簡報
在短暫的問題討論與交流時間,有老師點出了許多師生、家長都存有的疑問,線上其他參與老師不吝地分享自身的教學經驗,讓大家在這場交流活動中集思廣益。
Q1:如何導引學生透過反思,長出帶著走的能力?
現場有老師提出疑問,學生展現出的學習成長幅度有限,希望能導引學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孕育出實際的素養能力。石老師建議先提供學生可以思考行動的方向,讓學生在進行反思時一併提出後續的Action Plan。

正如研究海洋文學的課程中,石老師透過不同的延伸主題,讓海洋議題結合了政策、公民素養、環保行動的方向指引學生進行探索,貼合生活情境,讓學生更容易設計出具體的行動計畫。

慧治教育協會認為,學生應理解並區分反思與心得、感受的不同。前者為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以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呈現個人特質以及如何作未來應用,而後者則是針對一個經驗的單純描述或感受(難過、開心等)。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覺察學習狀態的轉變,持續的觀察、即時紀錄,透過鷹架導引、有脈絡的思考後,再進行統整歸納,掌握學習能力。

Q2:如何導引學生在歷程紀錄呈現個人特質及學習歷程?
相當重視教學課程規劃的花蓮高商王校長強調,老師的教學架構要跟學生的學習模式對接,讓學生的反思和反饋能力,能透過教學過程中的刻意提問激發,如使用薩提爾對話模式、ORID以及4F引導等提問法,融入整體的教學大綱,讓學生逐步產出系統化、條理分明的想法。王校長也表示,在「e-Peer共學平台」中 「引導精靈」就有運用提問法來導引學生深化思考的作用,如果老師可以在課程規劃時就導入應用,讓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同時也呈現了反思結果。

曾任十二年國教課綱委員,也是108課綱和學習歷程規劃者之一的大園高中朱元隆校長也表達過,利用探究式提問而非確認式提問,用引導取代指導,才能真正培育學生建立反思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生涯方向。

第二次慧治online café線上聚會,再一次於熱烈的交流討論中落幕了。慧治教育協會期望成為教師身旁的最佳夥伴,與教師們並肩合作,下一次交流主題將針對「各科怎麼呈現學習成果」,期以再次集結大家的熱情與力量,攜手齊心面對教育現場的挑戰。

本篇文章及影像資料已獲得當事人同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