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挖掘自我特質的方向,找到學習的成就感與自信

內文摘要
花蓮上騰工商的學生與普遍在檯面上獲獎無數、已經掌握學習歷程要點的學生不太一樣,學校中經濟弱勢的學生比例高、學業成績落差大,普遍缺乏自信,也因為這些特質,在108課綱推動學習歷程時常碰壁,然而時尚造型科的曹玲玲老師,卻在這當中運用e-Peer共學平臺,藉由「紀錄」讓這群個性單純、實作能力佳的孩子慢慢看見自己的特質與優勢。

學習軌跡TRACK:實習經驗紀錄與反思

學習軌跡TRACK:實習經驗紀錄與反思

玲玲老師所帶領的班級為「建教合作」班,老師會在高一、高二時跟著學生一起擬定考取證照的目標,深化學生的專業技能,也盡量於學生高一時帶著他們熟悉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整體過程,為自己的學習留下紀錄,於高三時到建教職場實習一年,也能將實習的經驗整理為學習歷程檔案。

引導省思REFLECTION:系統化紀錄成學習歷程檔案

引導省思REFLECTION:系統化紀錄成學習歷程檔案

而為了從高一開始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玲玲老師藉由e-Peer共學平臺來輔助教學,建立「學習圈」讓學生發文、繳交作業。剛開始學生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這時利用「引導精靈」功能,讓學生藉由引導精靈中的提問逐步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幫助學生能更完整的記錄學習內容。

洞悉特質INSIGHT:挖掘學生特質的教學觀察

洞悉特質INSIGHT:挖掘學生特質的教學觀察

技職科的學生普遍實作能力很好但敘述能力不佳,透過玲玲老師的引導,學生們慢慢在實務課程記錄實況,製作學習歷程中花了許多時間來回修正,經過幾次練習學生越來越上手,開始意識到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例如:玲玲老師的學生「小白」曾經受邀至慧治online café分享,有提到自己發現紀錄讓他能夠看見自己的成長,玲玲老師更從同學平時的貼文紀錄中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個人特質。

延伸閱讀:上騰工商蔡同學人物故事

同儕互動PEER-INTERACTION:培養合作與分享的班級文化

同儕互動PEER-INTERACTION:培養合作與分享的班級文化

在學期的最後,玲玲老師帶著學生匯出學習歷程檔案,因為整學期使用e-Peer共學平臺的訓練,培養學生「要合作、要分享」的習慣,持續記錄除了提升學生們的文筆表達能力外,更藉由反思、檢討增加自我覺察能力,也發現學生因為能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變得越來越有自信。

透過參與兩屆合心育苗計畫的實踐,玲玲老師回頭看這段歷程反思,如果共同的目標是「適性揚才」,那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就十分重要,從高一帶著學生們訂定計畫開始,就該思考想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在實踐中藉由e-Peer共學平臺的輔助讓教學事半功倍,更從學生的學習歷程中挖掘學生的個人特質進行適性教學,去成就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播放影音

本篇文章及影像資料已獲得當事人同意露出。

分享者介紹
活動精彩片段
播放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