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學習:適性教育的實踐與展望

內文摘要

隨著108課綱的推行,我們的教育觀念逐漸轉變,不再僅限於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灌輸。這一變化強調教師應適性引導,並培養學生解決生活的難題,以促進其生涯發展並涵養公民責任。本次年會邀請國教署探究與實作課程北區推動中心的執行秘書洪逸文老師,分享如何透過真實生活的學習來實踐適性教育,且藉由具體的實踐經驗,展現適性發展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洪逸文老師在2024慧治適性教育年會現場分享生活無一不可探究,並舉了很多實例

生活即學習,日常萬物無一不可探究

生活無一不可探究

逸文老師開頭即開門見山說明,從適性教育出發,要探討的就是「生活」以及「學習」這兩件事。而什麼是生活?又如何在生活中學習?老師舉了兩個平易近人的例子:

第一「菜市場」,菜市場就是生活的百態,即使日常,仍是一個蘊含豐富文化的學習場所。菜市場中可以看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或從人們在排隊吃什麼窺探菜市場的文化,即便同一地區的菜市場,仍存在著差異。可以帶著「田野調查」或「博物館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故事,而故事中包含「人事時地物」,透過這樣的結構能發現每個菜市場都有一個故事,也能從觀察中梳理人們與菜市場的關係。

第二個例子要從逸文老師帶著探究實作中心的教師們,來到屏東的一家醬油廠開始說起,因為醬油的製作過程中發酵、微生物等概念,能與生物老師、化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相互結合,進而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而這種取材自生活中的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深化了他們對生活課題的理解和探究。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發現,「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無一不可探究,108課綱帶來重大的改變即是課程教學的變化,「探究與實作」讓老師在課程中重新體會什麼叫做「學習」。

素養的教學,從傳遞知識到激發學習

課程教學的轉向

「臺灣過去的教育不是在培養『人才』,而是在培養鎖螺絲釘的『工程師』。」逸文老師指出,過去課堂中都是以「傳遞知識」為主,但在傳遞的知識通常是零碎的、片斷的,只是為了考試而給出的答案,所以學生不斷重複練習,似乎只是要培養一個類似工業生產模式下「高效率的、線性的、重複的」的人。然而時代已經不同,現在我們要學生會思考,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因為唯有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才有機會達到真正的理解。

逸文老師感嘆,教師常常會誤以為思考就是記憶,這是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108課綱跟過去最大差異是有了「學習表現」,它揭櫫了一個更高的目標是希望學生學完知識之後具備某種程度的「能力」。逸文老師舉了以下例子讓我們重新思索:小學四五年級自然課程會上到「果實跟種子怎麼傳播」,而小學的參考書通常會將答案直接列出來:動物、風力、水力、自身的彈力,然而學生記憶這些知識後,走到了野外並不會把記憶中的內容跟他生活所見的植物聯想在一起。許多老師並不在意學生在課程裡的「學習表現」,因為學習內容會考,但學習表現不會,但今年(2024)大學學測自然科將學習表現融入考題,給第一線老師非常大的震撼,可以看出108課綱的實施,對於整體課程教學有了明顯的轉變,老師不能再局限於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要藉由引導,讓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

過去的課堂為了應付考試而將知識去脈絡化讓學生重複練習、記憶,然而知識應透過思考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

教學的重點,從名詞記憶到動詞表現

將教學重點從名詞轉變為動詞

打開108課綱「學習表現」的內容出現的動詞,逸文老師點出現今老師的教學重點即是「將名詞轉變為動詞」。

若仍以種子傳播為例,課綱期待學生「展開科學探索」,換作逸文老師的教學方式,首先老師會蒐集很多種子,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分類、各組輪流發表看法,並讓同學之間互相討論、互相質疑對方的講法,雖然這樣的上課方式老師在課程中並不需要講太多,然而卻要花很多時間做課前準備並設計教學的方法,而不是只把知識丟給學生就結束了。

當教師把教學的重點從「名詞-學習內容」轉變為「動詞-學習表現」後,可以發現,過往學生若沒有探索經驗的連結,充其量只是將這些專有名詞背下來,但透過上述的演練後,學習就不再只是記憶,而是「探究」,而這正是台灣在教育上重大的改變。

適性即是透過自我探索與實踐,找到個人定位

適性:找到自我的定位

上述為「課程中」學習與生活的連結,而逸文老師想用更高目標來看待生活與學習,向外拓展與環境的連結,因為對於地方的認同必須建立在對這塊土地的認識跟實踐。逸文老師初任教師時帶領陽明高中自然科學社團,每到寒暑假會讓學生自行安排行程、同學們相互解說,在旅途過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停下來去了解、探究,而逸文老師在這當中除了教給他們知識外,更想讓學生透過實踐自己設計的行程,學習到「做人做事」的方法,進而探索自己跟這一塊的土地、環境的連結,也藉由自我探索跟實現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找到自己的定位其實就是『適性』。」逸文老師進一步說明當人有自己的定位,會開始連結起周圍的人、歷史上的人,並從中培養自己的氣度跟高度,也因為有如此的氣度與高度,教師才能繼續培養後輩並跟著同輩一起前進,當教師經過探究歷程,能夠帶領師生從「格物致知」到最後可以「成己成物」。

逸文老師認為適性教育最高的目標即是「從格物致知,到成己成物」。

適性教育之路很長,逸文老師不斷用自身的例子來闡釋「生活與學習」的關係,最後引用甘乃迪總統就職演說詞:「 In your hands, my fellow citizens, more than mine, will rest the final success or failure of our course.」(我的夥伴們,最終成功或失就決定於你們,而不是我。)期許教師們能夠在未來的教師旅途中將探究落實於生活中、讓課堂與生活連結,共創適性教育的未來。

本篇文章及影像資料已獲得當事人同意露出。

播放影音

延伸閱讀

分享者介紹
活動精彩片段
播放影音